陈雨露: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助力实现“30•60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两会”也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这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也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碳中和背景下,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他表示,经多年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走在国际前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记者: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高频词,也是人民银行多年来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事业。您如何看待过去几年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成就?
记者:您刚才提到人民银行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了深入研究,请问下一步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要发挥好这“三大功能”,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人民银行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重点聚焦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三大领域,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绿色金融统计制度逐步完善,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持续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推进,试点经验已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人民银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直连,提升了绿色金融业务监管的有效性。三是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四是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通过鼓励产品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国目前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稳健发展。五是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利用各类多双边平台及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合作和国际交流,提升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
记者:过去一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对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未来怎么看?
陈雨露:确实,去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绿色金融发展的角度看,我是比较乐观的。总体来看,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也更加相信绿色金融能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是多层次的。多边平台主要有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正如我前面说过的,人民银行作为中方代表,是这些平台的主要发起者和引领者。在双边平台方面,我国也与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绿色金融发展前沿国家有着很好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比如,各国开始集中深入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影响,如何在投资中更多地引入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如何促进各国环境信息披露,以及如何推动国际绿色标准趋同等等。随着讨论的深入,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增加,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也在拓展。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些新变化,以及国际社会对绿色金融更为积极的立场,我相信,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利用好我们现有的优势,更加积极与各方开展合作,充分挖掘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助力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编辑 艾建伟
来源 《金融时报》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